中教网
您的位置:中教网 > 教育头条

1300公里赴彭水:我们在推普中读懂乡村振兴的“语言密码”

时间:2025年08月19日 16:34   来源:网络   浏览量:6034   会员投稿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2025 年 7 月 25 日至 29 日,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五彩石”志愿服务队从全国 1680 所高校的 8013 支团队中脱颖而出,作为重点团队奔赴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 县,以 1300 公里的青春奔赴,将普通话转化为连接城乡、激活产业、凝聚民心的“振兴纽带”,用实践诠释青年担当,书写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从“教说话”到“破心防”——列车上的初认知

列车上的互动,成为我们重新理解推普意义的起点。帮重庆张叔校正“彭水”地名时,他笑着说:“以前去外地,连地名都说不清,生意都不敢谈”;帮老奶奶认车票到站信息,她反复叮嘱:“你们教的话,我记心上,以后出门不慌了”。这些瞬间让我们意识到,推普绝非单纯的发音训练,而是帮助乡亲打破 “不敢外出、怯于沟通” 心理壁垒的钥匙。推广普通话的首要意义,不在于替代方言,而在于为乡村群众增添一扇 “走向外界、融入社会” 的窗口。”

从“传文化”到“促共生”——市井里的新思考

深入彭水集市的实践,让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在集市教李大姐用普通话卖“彭水腊肉”时,她坚持要把方言里“腊味透骨、越嚼越香”的形容加进去,说“这是咱腊肉的魂,不能丢”;听苗族奶奶讲“赶秋节”传说,我们用普通话转述给游客,奶奶却补充“你们也学学咱苗语的祝福话,游客会更稀罕”。那一刻我们突然懂了:推普不是让方言“让路”,而是让普通话成为“翻译官”,让乡土的魂既能留住,又能被更多人看见。

从“播种子”到“共成长”——课堂上的深触动

在弹子社区的课堂实践中,我们见证了语言教育与价值塑造的双向赋能。给弹子社区的孩子上唐诗课,原本担心他们觉得枯燥,没想到小宇主动说:“我要用普通话背唐诗给外地亲戚听,让他们知道咱彭水孩子也懂文化”;手绘梦想风筝环节,朵朵的心愿格外动人:“我想当老师,既教山里孩子说普通话看世界,也教外来的哥哥姐姐说苗语爱家乡。我们原本计划为孩子播下 “向外探索” 的种子,却被他们 “扎根故土、反哺家乡” 的志向深深触动 —— 推普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青年与乡村未来的共同成长:我们引导他们认知世界,他们则教会我们珍视乡土。

从“助增收”到“谋长远”——果园里的真感悟

在阿依河翠冠梨采摘园,我们一边帮果农采摘、分拣挂满枝头的果实,一边借着劳作间隙聊起销路难题。果农们说,本地熟客认这口清甜,但想把果子卖到外地,总因语言犯难 —— 外地收购商来考察,说起 “果肉细腻”“甜度 14 度” 这些特质,方言一出口对方就含糊;打电话给外地朋友推荐,也说不清果子的好,更别提大范围推广了。于是我们就地示范,教他们用普通话把 “摘下来就甜,汁水能流一手” 这类方言描述,转成 “翠冠梨现摘现吃,甜度 14 度,果肉细腻多汁” 的直白表达,还一起琢磨怎么说清 “自然生长”“新鲜直达” 这些能打动买家的点。这一刻我们真切体会到,推普对果园来说,就是帮着打通 “好果子卖向远地方” 的语言通道,让果农的辛劳能借着顺畅的沟通,结出更丰硕的增收果实。

七天的彭水实践,让我们从 “推普任务的执行者” 转变为 “乡村需求的观察者”,从 “视语言为工具” 深化为 “认语言为希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完成任务,而是要带着观察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群众真正需要的帮助。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推普,更要带着在彭水的收获,让更多青年看见:乡村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和资金,还有能打通“心与心、城与乡”的语言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