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
您的位置:中教网 > 教育头条

皖江工学院三下乡:红脉赓续、文韵传承、夕阳暖护,青春实践书写校地共融新篇

时间:2025年09月08日 10:08   来源:网络   浏览量:5944   会员投稿

6月24日至7月2日,皖江工学院“扶智又扶志,青春新献礼”三下乡实践小队一行10人,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小队紧扣马鞍山“红色热土、文化名城、民生福地”的城市特质,以“沉浸式体验、专业化服务、长效化落地”为实践准则,先后走进马鞍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采石矶文化景区、金黄昏养老院,在红色教育中铸魂、在文化探访中赋能、在敬老服务中传情,不仅形成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成果,更搭建起校地协同育人的新桥梁,凸显青年实践的时代价值。

红色铸魂:烈士陵园里的“史料抢救”,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这是1949年马鞍山解放战役中,烈士陈德才用过的钢笔,他牺牲时才22岁,和咱们队员差不多大。”7月6日清晨,马鞍山市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68岁的陵园管理员张建国,正拿着一件馆藏文物,向实践队员讲述背后的故事。当天,实践小队以“祭扫+调研+史料整理”的模式,开启红色实践第一站。

皖江工学院三下乡:红脉赓续、文韵传承、夕阳暖护,青春实践书写校地共融新篇

?在烈士纪念碑前,队员们身着统一实践服,手捧写有“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的花篮,整齐列队。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奏响,队员们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随后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陵园上空回荡。“以前只在课本里学革命历史,今天站在纪念碑前,才真切感受到‘牺牲’不是两个字,而是无数年轻人的生命。”

参观烈士纪念馆时,队员们发现,部分烈士的事迹仅记录姓名和籍贯,缺乏详细经历;部分文物的文字说明较为简略,游客难以深入理解背后的故事。“陵园每年接待超10万人次参观,但红色故事的传播还不够深入。”张建国的话,让队员们萌生了“红色史料抢救”的想法。随后几天,队员们分成3组展开行动:一组对照馆藏文物清单,逐一核对烈士信息,通过查阅陵园档案、走访马鞍山党史办,补充23位烈士的战斗经历、牺牲细节;二组采访来陵园祭扫的老党员,记录他们口述的“马鞍山解放故事”“抗美援朝烈士事迹”,整理成4篇万字访谈稿;三组用相机拍摄纪念碑碑文、文物细节,制作成电子档案,方便后续数字化传播。“以前觉得红色实践就是‘打卡参观’,现在才明白,我们能做的不仅是学习,更是成为红色记忆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实践队队长周宇说。此次红色实践,不仅填补了部分烈士史料的空白,更让队员们从“红色教育的接受者”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为地方红色资源活化提供了青春智慧。

皖江工学院三下乡:红脉赓续、文韵传承、夕阳暖护,青春实践书写校地共融新篇

文化赋能:采石矶畔的“诗韵新传”,让千年文脉“潮”起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7月8日上午,采石矶景区太白楼前,实践队员们齐声朗诵李白的《望天门山》,清脆的诵读声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甚至有小朋友跟着一起念。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一,采石矶因李白多次登临题诗闻名,是马鞍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但队员们调研发现,景区文化传播仍存在“痛点”。“很多游客知道‘李白来过采石矶’,但说不出具体诗词;年轻人更倾向于拍照打卡,对背后的历史故事兴趣不高。”景区文化宣传部主任王媛向队员们介绍,景区现有讲解多依赖人工,且内容偏传统,难以吸引年轻群体。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优势(涵盖汉语言、视觉传达、计算机等专业),推出“采石矶诗韵新传”计划:汉语言专业的队员筛选与采石矶相关的28首李白诗词,配上“诗词背景+景点关联”的简易注释,编写成《采石矶诗韵手册》;视觉传达专业的队员设计“诗仙足迹地图”,用卡通风格标注太白楼、捉月台等景点,并在地图上标注对应诗词,方便游客“按图寻诗”;计算机专业的队员录制10段“诗词小故事”音频,生成二维码贴在景点标识牌上,游客扫码就能收听“李白与采石矶”的传说。“阿姨,您看这个地图,到捉月台就能念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我教您读两句吧!”队员赵萌拿着刚制作的手册,向一位带孩子的游客介绍。在队员们的带动下,不少游客开始主动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甚至有游客拍下二维码,说要“回家讲给孩子听”。此外,队员们还在景区开展“诗词互动小课堂”,通过“诗词接龙”“李白故事问答”等小游戏,吸引小朋友参与。7岁的游客朵朵在课堂上学会了《望天门山》,还得到队员们赠送的“诗仙书签”,开心地说:“原来采石矶这么有意思,下次还要来!

皖江工学院三下乡:红脉赓续、文韵传承、夕阳暖护,青春实践书写校地共融新篇

”温情护老:养老院里的“长效陪伴”,让民生温度“续”下去

“张奶奶,您看这个手指操,跟着我做,能活动关节,预防腿疼。”7月10日,金黄昏养老院的院子里,实践队员正耐心教82岁的奶奶手指操。当天,队员们带着水果、手工折纸材料和文艺节目,为养老院50多位老人带来“定制化”敬老服务。为避免“一次性送温暖”,队员们提前与养老院沟通,了解老人的需求:多数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基础健康服务;部分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渴望陪伴聊天;还有老人喜欢唱歌、下棋,希望有互动活动。据此,队员们制定了“健康+陪伴+娱乐”的服务方案:健康服务方面,药学专业的队员带来血压仪,为38位老人测量血压,对血压偏高的老人,详细讲解“夏季防中暑”“低盐饮食”的注意事项,并留下手写的健康小贴士;护理专业的队员教老人做“手指操”“关节活动操”,动作简单易学,适合老人日常锻炼。陪伴互动方面,队员们分成10组,每组对接5-6位老人:有的陪老人聊家常,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有的帮老人整理房间、擦拭家具;还有的陪喜欢下棋的老人对弈,79岁的李爷爷下棋赢了队员,笑得合不拢嘴:“小伙子棋艺不错,就是有点急,得向我学学‘稳’!”文艺表演环节,队员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茉莉花》等老歌,朗诵《献给老人的诗》,还邀请老人一起唱歌。张桂兰奶奶跟着哼唱《洪湖水浪打浪》,拉着队员的手说:“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你们就像我的孙辈一样亲。”?实践临近结束时,队员们还与养老院签订《长期陪伴协议》:约定每月由队员录制“青春问候视频”,通过养老院的电视播放;每季度组织一次线下回访,带来新的节目和生活物资;队员们还留下个人联系方式,方便老人随时聊天。“现在老人不缺吃穿,就缺有人陪他们说话。你们的‘长效陪伴’,比送东西更有意义。”养老院院长说。

皖江工学院三下乡:红脉赓续、文韵传承、夕阳暖护,青春实践书写校地共融新篇

实践总结:青春力量扎根地方,校地共融绘就新图景

7月11日,随着《马鞍山市红色文化实践报告》《采石矶文化传播方案》《金黄昏养老院陪伴计划》三份成果文件的整理完成,皖江工学院实践小队的马鞍山之行正式落幕。7天里,队员们不仅完成了“红色传承、文化探访、敬老服务”三大任务,更形成了3项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成果,搭建起校地合作的新纽带。

“以前觉得‘三下乡’是‘走形式’,现在才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队员陈雨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此次马鞍山实践,不仅让队员们在服务中成长,更向社会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脚步丈量地方发展,用真心传递温暖,用智慧助力地方建设,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

(署名 马璐璐)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