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映山红,薪火三寻记”三下乡团队赴六安探寻红色根脉
2025年6月28日至7月1日,来自皖江工学院的“青青映山红,薪火三寻记”实践团队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六安,开展为期四天的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实践成员们踏着先辈足迹,在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西港村等革命旧址中,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以青春对话峥嵘岁月。
山河映赤心:在革命地标叩问初心
在舒城县高峰乡新四军第四支队旧址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刀与泛黄的《东进抗日宣言》手稿将成员拉回1938年。团队跟随讲解员重走韦家大屋——当年高敬亭将军的指挥部,触摸土墙上遗留的弹痕。“这间厢房曾是战地医院,”对此有了解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宣文轩指着草药碾槽感慨,“前辈用竹镊子做手术,比我们今天的简易工具还要艰难百倍。”
图表 1全体成员开启红色探寻之旅
在复原的练兵场上,成员们体验“烽火传书”拓展训练。队长宣文轩举起模拟电台:“当年就是从这里发出‘江北游击纵队整编’的电波,今天我们传递的是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山村见证:西港村的军民鱼水情
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桐油灯盏。斑驳灯座上刻着的五角星,将“青青映山红”团队的视线引向1941年的寒夜——韦家大屋的厢房曾是第四支队的秘密救护站。“伤员疼得咬木棍,医护人员就举着这盏灯换药。”我们的视线转移到灯柄上的桐油灯盏。而一些医护人员就是当时的村民,在后方为战士们做好后方准备。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对高敬亭烈士有了更深的认识,团队成员又参观了当时战争留下的武器还有后勤保障的纺织车,脱水稻的机器等。
图表 2聆听历史
恰逢七一,团队见证了新一批共产党员的入党宣誓,铿锵誓言让我们为之更加坚定自己入党并为国奉献的决心。
图表 3共同见证共产党加入新成员
7月1日下午三点左右于舒城县西港村钝斧庵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与指导老师举行挂牌仪式。
图表 4钝斧庵挂牌仪式
踏入舒城县高峰乡那方朴拙的院落——“钝斧庵”,心头便似被这奇特的名字轻轻撞了一下。这曾是高敬亭将军挥斥方遒、指挥新四军第四支队抗敌的居所。庵名“钝斧”,未见寒光,却仿佛听见历史深处传来金戈铁马的钝响,那是大别山烽火年代特有的坚韧回音。
图表 5实践团队步入庵堂
步出庵堂,山风拂过院角的映山红,花瓣如点点星火。回望“钝斧庵”三个朴拙的大字,心中豁然:钝,非真钝,是**藏锋于拙,蕴力于朴**。它不炫技,不取巧,唯有以最原始的力量,朝着认定的方向,一斧、一斧,劈出山河新天。这钝斧精神,是绝境中的定力,是沉默中的爆发,是穿越时空传递给今人的一把心灵之钥——在这个追求“快”与“锐”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一份“钝”的执着:沉下心来,扎根大地,以看似笨拙的坚守,劈开浮华,磨砺真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深沉而有力的斧痕。
图表 6一起揭开那段红色记忆
丰碑永铸: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信仰洗礼
7月1日,团队在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巨型浮雕《脊梁》前肃立。当电子屏亮起12万烈士姓名星河,成员将井冈山带来的红土撒入纪念坛。“从井冈山到六安,红色山脉血脉相连!”实践团队在此怀着心中的悲痛与激扬深深哀悼。
图表 7参观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将星璀璨”展厅,两面特殊展墙引发深思:一面是58位金寨籍开国将军的戎装照,另一面是当代青年在航母甲板、量子实验室的奋斗影像。“这就是薪火相传的具象表达,”指导人员说,“战火中的青年保家卫国,新时代青年科技报国。”
恰逢中国建党节,实践团见证了一波波共产党人来此参观学习,“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萦绕在脑海中,至此皖江工学院“青青映山红,薪火三寻记”实践小队圆满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