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行!”清晨的儒洞镇还浸在薄雾里,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青禾筑梦”实践队(简称“实践队”)的10名成员与2名指导老师背着设备整装集合。为响应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这支队伍与团阳西县委携手,用7天时间在这片乡土上书写青春答卷。实践队聚焦乡村振兴需求,锚定助农增收、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三大方向,以青春之力为基层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助农直播+深度调研:让乡土好物有销路更有未来
“家人们看过来!这盒什锦果冻是用儒洞镇本地水果熬制,酸甜多汁还带着果香!”7月11日下午,儒洞镇美丽圩镇客厅变身热闹直播间,播音专业大一学生邹翠珠举着晶莹剔透的果冻热情讲解。直播中,队员们结合作物种植细节、加工工艺进行专业讲解,通过现场试吃什锦果冻邀请观众“云品尝”,还表演“八百标兵奔北坡”绕口令等才艺活跃气氛,将西荔王礼盒、东水山茶礼盒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大众。这场直播让乡土好物突破地域限制,为农民拓宽增收路径,成为青年助力“共同富裕线”实践的生动注脚。
“今年这百香果,结的果还没我手掌大。”7月12日上午,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田埂上,合作农户陈锐珍轻抚果实叹气。实践队指导老师侯荣程、黄建莲带着队长覃慧玲等队员,正深入基地调研。队员们跟着合作社社员的脚步,先走进标准化种植基地查看作物长势;再到智能化分拣车间,看着分拣机精准称重、包装线有序运转,对农产品从生长到加工的全流程有了直观了解。
谈及收成,陈锐珍眉头微蹙算起账:“今年春节后干旱、五月大雨,花苞被打落大半,往年亩产至少一千五,今年顶多收几百斤,结出的果子也偏小,收购价压得低,卖不上价呀。”队员们听得认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减产原因,镜头里则定格下果实挂枝的模样、农户弯腰采摘的身影——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画面,将成为后续针对性帮扶的一手资料,为精准对接资源、助力产业共富悄悄铺路。
支教课堂+红色浸润:让乡村童心有温度更有方向
针对儒洞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多、安全与心理关怀薄弱的问题,7月11日至15日,实践队开展为期5天的支教夏令营。围绕“知识赋能成长,文化浸润乡土”理念,队员们开设安全教育、户外实践、手工制作等九大特色课程。安全课上,情景剧与口令互动让知识入脑;“巧手创未来”课堂上,孩子们用粘土、折纸、手印绽放创意;“发现儒洞之美”课程通过家乡特产猜谜厚植乡土情怀,让教育帮扶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红色基因传承是实践队的重要课题。7月10日,队员们走进边海红色展馆,在近两千平方米展区内,从毛泽东同志的光辉按语到“战天斗地、党群同心”的奋斗故事,触摸红色历史温度。13日,队员们带领小学生“大手牵小手”重访展馆,用通俗语言讲述边海奋斗史。16日,播音专业的邹翠珠跟着讲解员练语气、记细节,顺利完成独立宣讲,村民陈阿姨鼓掌:“这姑娘把老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
美食寻味+非遗守护:让乡土文化有记忆更有活力
清晨的儒洞镇早市藏着最地道的乡土滋味。队员们扛着相机穿梭其间,镜头对准阿婆的粓杩粑摊。转角的猪肠碌摊位前,老板麻利地裹粉皮、淋酱汁,队员们忍不住买了一份,滑嫩的口感里藏着当地人的生活滋味。这些画面被实践队剪成短视频发布,让这份承载着儒洞饮食记忆的烟火气通过镜头走向更多人。
7月15日,阳江“沙滩文化节”上,非遗“打火花”表演点燃夜空。千度铁水击向高空绽放万点金花,与海面波光相映成趣。实践队提前架起设备,捕捉火狐、火刀、火裙舞等表演的震撼瞬间,记录技艺传承故事。他们提出通过短视频扩大影响力,希望通过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传承,为非遗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七天实践结束时,队员们沉甸甸的行囊里装满了故事:合作社阿叔笑着塞的两袋百香果、孩子们新手捏的粘土作品和写着“老师明年再来”的留言小纸条、镜头里定格着田间欢笑与课堂互动的合影……更扎实的是他们留下的“长效答卷”:调研中记录的农户种植难题已梳理成详实的稿件,向多家主流媒体投稿推送;支教课程的特色教案与课堂简报整理成册留给学校;各类宣传片与短视频计划在多平台账号持续更新。
从助农直播间的热情吆喝到田埂间的细致记录,从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到文化传承的坚定身影,这群青年用真诚与行动证明:青春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真实动能。正如实践队指导老师侯荣程所说:“我们不仅要走过乡野,更要把脚印变成种子,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儒洞镇扎根生长。”(撰稿:覃慧玲)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